一、谈市场波动、杠杆问题
市场波动很正常,我认为,只要没有过度杠杆,就不会出大事,关键是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这几年,我们深刻汲取股市异常波动的教训,关注场内场外、境内境外、各类市场主体,坚持看得清、可穿透、管得住,通过一系列措施控制好杠杆资金规模和水平。目前,A股市场杠杆风险总体可控。
二、谈投资者购买基金
这两年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券商资管发展比较迅速,投资者购买基金的比例在快速提升,这是很好的趋势性变化。
但资管行业能否适应财富管理的新趋势新要求,需要我们认真评判,尽量解决不平衡,缩小供需质量缺口,不能反复走弯路。
今后重点是要立足中国国情,促进行业端正文化理念、提升专业能力、改善业绩考核、优化业务结构,体现差异化发展路径,真正取得投资者信任,做到自身价值和投资者价值共成长,为投资者结构改善作出更大贡献。
三、强化“零容忍”的震慑,让做坏事的人付出惨痛代价
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完善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构建行政执法、民事追偿、刑事惩戒的立体追责体系。比如,信披违法罚款上限从6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欺诈发行最高刑期从5年提高到15年;建立了“明示退出、默示加入”的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机制,进一步畅通了投资者依法维权渠道。
四、注册制绝不意味着放松审核
由于股票公开发行涉及公众利益,全球主要市场都有比较严格的发行审核及注册的制度机制和流程安排。美国监管机构有庞大的专业团队分行业开展审核工作。港交所和证监会实行双重存档制度,均有审核,只是侧重点不同。因此,注册制绝不意味着放松审核要求。
证监会注册环节对交易所审核质量及发行条件、信息披露的重要方面进行把关并监督。从实践情况看,这些安排行之有效,也很有必要。
五、只要信息披露就可以上市吗?
中国的市场实际决定了,仅仅靠形式上的充分披露信息还不够,中国股市有1.8亿个人投资者,这是哪个国家都没有的,我们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国情市情出发来考虑问题。我们始终强调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在审核中对信息披露质量严格把关。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板块定位问题、是否符合产业政策等等。我们认为,这是当前阶段的必要务实之举。
六、对IPO“带病闯关”严肃处理,决不允许一撤了之
最近,在IPO现场检查中出现了高比例撤回申报材料的现象,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看,并不是说这些企业问题有多大,更不是因为做假账撤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保荐机构执业质量不高。
从目前情况看,不少中介机构尚未真正具备与注册制相匹配的理念、组织和能力,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对此,我们正在做进一步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将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带病闯关”的,将严肃处理,决不允许一撤了之。总的要进一步强化中介把关责任,督促其提升履职尽责能力。监管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加快完善相关办法、规定。
七、谈IPO排队现象
有观点认为,既然实行了注册制,发行就应该完全放开,有多少发多少。我们认为,排队现象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活力和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在逐步增强。
这与历史上的“堰塞湖”是有区别的,以前IPO停停开开,预期不明朗,有的排队要两三年;注册制改革后,注册审核周期已经大幅缩短,接近成熟市场。要实现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投融资的动态积极平衡。只有一二级市场都保持了有序稳定,才能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新股发行生态。